为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总结、宣传、推广全市红十字系统在协助政府开展人道救助工作中的特色项目和优秀工作案例,提高各级红十字组织在开展人道救助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自2013年11月起,上海市红十字会开展人道救助特色项目和优秀工作案例评选活动。经过前期申报、初审、答辩之后,2014年3月18日,市红会召开了人道救助特色项目和优秀工作案例评审会。经过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评审,最终在全市各区县中评选出特色项目”奖6个、优秀工作案例”奖6个和优秀组织”奖6个。普陀区分别荣获了夕阳送暖 关爱入心——居家重度失智困难老人项目”优秀工作案例”奖和区县红十字会优秀组织”奖。
夕阳送暖 关爱入心
普陀区居家重度失智困难老人项目优秀工作案例
普陀区红十字会作为市红十字系统先行先试的项目试点单位,自2009年起试点开展社区重度困难失智老人关怀服务”,并将其纳入区人道救助项目系列之夕阳送暖”项目,该项目结合市红会社区困难失智老人”服务项目,对困难家庭中患有各类疾病而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的失智老人”,每月提供一定数量的护理用品和开展红十字志愿服务,帮助失智老人”提高生活质量。项目开展以来,累计已向失智老人家庭发放价值42.94万余元护理用品,服务3313人次,得到受助家庭、社区群众的广泛好评,受到普陀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夕阳送暖”项目的运作中在项目宣传、项目体系建设和项目管理完善方面较有特色,具体如下:
一、齐宣共讲,营造敬老爱老环境
一是重点宣传:将夕阳送暖”项目纳入区红十字会社区红十字知识巡讲的重点宣传内容,通过设立展板、发放宣传册、播放宣传片,重点面向社区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这个项目申请的渠道及意义,也让更多的人关注这样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理解并尊重失智老人,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
二是多维推广:依托信息化手段,在区红会门户网站开辟项目专题网页,宣传服务项目,接受社会监督。在区网站、区报、区有线台等平台宣传失智老人实事项目开展落实情况、关爱失智老人案例、受助家庭反馈等,让更多人知晓有一个真帮实助便于参与的关爱失智老人途径。同时,针对志愿者群体越发年轻化的特点,启动微博宣传,使项目推介形式更多样化,受众覆盖更广。在今年进行的爱并快乐着”微感动微博征集活动中,收到了许多关爱失智老人的感人案例,说明这个项目已经逐渐被公众所认可。
二、凝心聚力,形成三级关怀体系
一是加强区级项目领导,普陀区红十字会建立了以常务副会长为组长、区民政局分管领导和本会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实事项目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项目工作队伍。项目领导小组深入社区和家庭进行调研督查,规范救助对象的排摸筛选流程,评估项目实施情况,扎实推进实事项目具体实施。对特殊困难对象进行实地走访慰问,并将重度困难失智老人列入节日领导走访慰问重点关怀对象。
二是有效发挥街镇、居委红会工作人员的作用。社区60周岁以上的社区重度困难失智老人的情况排摸、申报,包括后续的用品发放、签收存档、材料整理、信息上报等工作,主要依托社区及居委的红十字工作者。普陀区红十字会尤其重视对该类人群的管理和指导,每二月召开一次的社区红十字工作例会规定汇报内容,同时,于年中和年末分别召开实事项目推进会进行总结和部署。
三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重视老年介护志愿者队伍质量,比如长风街道红十字会争取华师大支持,主要依托大二、大三的在校学生,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扩充服务队伍。加强服务项目的技能培训,选送符合条件的师资参加市红会培训,定期组织老年介护培训,组织服务对象家属、看护人员以及志愿者参加市红会老年介护培训,掌握护理知识,提升服务技能。目前,已达成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有一位固定的结对志愿者”的工作目标。家住长风二村一委的百岁纳保老人周瑾霞是华师大失智老人志愿服务队长期服务的高龄患者之一,自2010年申请项目至今,周老太太已经和华师大的志愿者结下深厚的情谊,现在她每个月最开心的事就是见到他们。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志愿们总会按时跑到周老太太家送护理用品。周老太太的家人看在眼里,十分感动,说:服侍老人是我们做子女的份内事,但红十字会把我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放在心上,说明红十字精神是真正的伟大”。随着服务项目的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居民关注到这项便民利民的服务项目,这种关注来自于支持,同时也是监督。以支持为动力,以监督为鞭策,让区红十字会更加坚定把好事做实做好”的工作信念。
三、如琢如磨,完善长效运行机制
普陀区红十字会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力保夕阳送暖”项目得到长久运行。一是做到定期定时上门服务。区红会要求各街镇、居委红会以及志愿者,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必须努力做到定期定时将护理用品发放到每位老人家里,以避免因护理用品供应脱节而造成不便。二是开展护理专业化服务。甘泉街道红十字会借助辖区同济医院专业力量,组织医院医护志愿者为失智老人”进行体检和提供医疗咨询;真如镇红十字会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志愿者、红十字服务站退休医务志愿者,坚持为失智老人”建立护理及健康档案,着力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这些做法均受到了家属的好评。三是实施人文关怀服务。华师大志愿者上门服务时为失智老人”梳头、按摩、剪指甲,或者进行一些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服务;石泉街道红十字会坚持以失智老人”等困难老人为重点,组织志愿者每日为困难老人家庭倒马桶服务;真如镇红十字会召开关爱困难失智老人”工作座谈会,主动听取家属建议和意见;曹杨、甘泉街道红十字会组织救护培训师资为失智老人”家属、保姆举办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社区困难失智老人”,是红十字会在人道领域开拓的一个特殊视角,最有效地把人道博爱的理念贯彻到了容易被社会忽视的角落,最关切地把红十字的温暖送到了最需要的群体手中。普陀区红十字会将在五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帮困范围,加大帮扶力度,扩大项目受益范围,以博爱之心播撒仁慈美德,传递友善关怀,让红十字精神在社区服务中不断发扬和传播。
居家重度失智困难老人项目”记者采访纪实
(记者 张力文)阴暗的楼梯间,抬头仿佛就要触到楼板的过道,青菜腐烂后的味道不知从哪个角落猛烈而浓重地散发开来。走进单元楼迎面而来的除了让人暂时适应不来的阴暗,还有厚重的、我们称之为生活”的气息。同行的普陀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样陈旧的老单元楼如今在上海已是不多见了。
敲开三楼的一扇门,一位头发花白的妇女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经介绍,这就是百岁老人周瑾霞的大女儿。
老知青周瑾霞今年102岁,是一位退休老教师,因为年青时喜欢绣花,如今的周瑾霞已经右眼失明。再加上年岁已高,常年瘫痪在床的她大小便失禁,生活作息昼夜颠倒。周瑾霞现在与两个女儿一起生活在这栋陈旧的单元楼里,两个女儿一个今年62岁,另一个60岁,均未曾结婚。
平日里,小女儿因视网膜后脱落、腰椎不好而只能做些轻活,照顾周瑾霞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大女儿的肩上。
进屋后,才发现这户人家的房子是如此狭小,仅仅八个人就使整个房子显得拥挤不堪。
还未坐稳,周瑾霞的大女儿就拉着我们的手反复表达对普陀区红十字会的感激之情,红十字会就是我家的恩人啊,他们给我资助,还让志愿者来给我送来纸尿布,我本来自己可以走过去(社区红十字服务站)领,但是我放心不下她(周瑾霞)啊。红十字会给我带来的方便真的是太大啦!等哪一天她(周瑾霞)走了,我一定加倍报答红十字会……话语至此,她眼中涌出了泪水。
周老太太只是困难失智老人群体中的一名,为了帮助更多像她这样、甚至比她生活更贫困的失智老人,2009年,普陀区作为全市红十字系统第一个试点单位在全区开始实施居家重度失智困难老人人道救助项目”,并将其纳入区人道救助项目库,定名为夕阳送暖”。该项目为困难家庭中因患有各类疾病而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的失智老人”每月提供一定数量的护理用品,并提供红十字志愿服务,定期为失智老人”的家属开展介护培训(介护”一词源于日本,旨在以照顾日常生活起居为基础、为独立生活有困难者提供帮助),帮助失智老人”提高生活质量。项目自启动至今,累计发放价值42.94万余元的护理用品,服务3313人次。
不同的社区在开展夕阳送暖”项目时各有特色:长风社区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助老项目小组合作,由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失智老人送去护理用品;长征社区定期组织志愿者电话、上门回访,跟踪受助对象护理用品使用情况;曹杨社区将离退休老干部家属、保姆、居委民政、卫生干部纳入老年介护培训范围;石泉社区坚持每日为受助老人家庭倾倒马桶;甘泉社区组织同济医院志愿者为老人进行体检、提供医疗咨询;真如社区坚持为老人建立护理及健康档案......这些做法均得到了家属的好评。
华师大红十字志愿服务队队长何瀛远说:我们做这个(为老人送护理用品,陪伴老人)就是想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他们知道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人关心他们的。”一旁的大一志愿者王晶也表示,为失智老人”服务让自己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会,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受助者家属对志愿者的热情和感激更是给何瀛远、王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老年人的事,是家事也是国事。保护困难老人的生命和健康,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更是红十字会坚持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中的大事。如何帮助困难老年群体得到基本保障,使老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近年来普陀区红十字事业发展在救助领域的重要课题。夕阳送暖,关爱入心”作为普陀区开展此项目的理念,在开展过程中被红十字工作者身体力行、充分贯彻。谈话中,周瑾霞的大女儿不断重复道:服侍老人是我们做子女的份内事,但红十字会把我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放在心上,说明红十字精神是真正的伟大!”
|